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窦偫 唐 · 褚藏言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府君讳偫
字丹列
家世所传。
载于首序。
府君由弱冠不乐进士之科。
便于著书。
耕垦坟籍。
既孤。
以蔬素自适。
著书于毗陵之西偏。
给长兄之俸。
而与诸季安于膝下者十稔。
洎再罹内艰。
殆尽而复前者数四。
厥后郡守给事中京兆韦公夏卿知公。
以为江左文雅。
无出其右。
贞元十年诏徵天下隐居丘园不求闻达之士。
韦公遂荐焉。
桂山处士刘明素同表。
公之言云。
受天清气。
与道逍遥。
时人以为孔北海祢衡之文。
不之过也。
其时天下慰荐九人。
公独不除授。
其后韦公移牧吴郡
又以公所著记名臣疏三十四卷进入。
皆寝而不报。
人皆异之。
公自以为通塞系于命。
静而俟之。
厥后韦公入为天官侍郎
京兆命。
中谢之日。
德宗与之绪言。
韦进曰。
臣忝居达官。
而窃负其位。
上曰。
卿有何负。
奏曰。
臣守毗陵日。
处士窦偫
于时独蒙不录。
后臣在苏州
又进窦偫所著名臣疏。
又蒙不答。
臣以为以人而废。
在臣则当然。
则屈。
上乃惊曰。
卿之知人。
固无疑。
卒不问者。
宰执之失也。
便宣即令召对。
贞元十八年也。
公即日起于衡泌。
白衣召见。
上谓公曰。
夏卿知卿。
卿有何蕴蓄。
得以尽言。
公从容对曰。
臣无蕴蓄。
第读书俟时。
夫蕴蓄者。
迹在近班。
进有所不纳。
谏有所不听。
臣即蕴蓄。
如臣处于草茅。
但仰元化而已。
实无蕴蓄。
上甚奇其对。
便宣令付中书
即除谏官
释褐授右拾遗
居无何。
秘监张公荐和蕃。
请公为判官
因改侍御史
其后有故不行。
请复本列。
上不许。
遂守侍御史
俄兼领杂务。
德宗晏驾。
膳部员外郎侍御史知杂事
出为唐州刺史
司空于公镇汉南
奏公为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中丞
加金紫。
居无何。
吏部郎中
御史中丞
以举职太过。
出为黔州观察使
后以十洞扰乱。
准诏用兵剪伐。
事平。
公坐贬开州刺史
亦既周岁。
容管经略使
宪宗以公守官无隐。
思欲大用。
因急诏追入。
中途遘疾。
终于衡州旅馆。
享年五十。
左散骑常侍
公有子曰谦馀审馀。
偕孝敬相率。
审馀应进士
公天授和粹。
亮直孤峻。
著书俟用。
隐于衡泌。
未尝以名利枉其所守。
时论以公有公辅之望。
卒无所伸。
文集散落。
未暇编录。
刘明适屡欲子苍过其居小酌以诗招之 北宋 · 吴则礼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吐心著地谁复识,只有平生韩子苍
端恨茅屋付秋草,试吟玉绳低建章。
枯肠君饱大官肉,秃鬓我老尚书郎
爱酒不论天下士,快来脱帽持一觞。
下令赐封裕 东晋 · 慕容凰
 出处:全晋文
览封记室之谏,孤实惧焉。
君以黎元为国,黎元以谷为命。
然则农者国之本也,而二千石令长,不导孟春之令,惰农弗劝,宜以尤不修辟者,措之刑法,肃厉属城。
主者明详推检,具状以闻。
苑囿悉可罢之,以给百姓无田业者。
贫者全无资产,不能自存,各赐牧牛一头。
若私有馀力,乐取官牛恳官田者,并依晋魏旧法。
沟洫溉灌,有益官私,主者量造,务尽水陆之势。
中州未平,兵难不息,勋诚既多,官僚不可以减也。
待克平凶丑,徐更议之,百工商贾,数四佐与列将,速定大员,馀者还农。
学生不任训教者,亦除员禄。
夫人臣关言于人主,至难也,妖妄不经之事,皆应荡然不问,择其善者而从之。
王宪刘明,虽罪应禁黜,亦由孤之无大量也。
可悉复本官,仍居谏司。
封生蹇蹇,深得王臣之体。
诗不云乎:“无言不酬”。
其赐钱五万!
宣明内外,有欲陈孤过者,不拘贵贱,勿有所讳(《晋书·载纪·慕容皝传,又《十六国春秋》二十五。)
慕容皝 晋 · 封裕
 出处:全晋文
臣闻圣王之宰国也,薄赋而藏于百姓,分之以三等之田,十一而税之;
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使家给人足。
虽水旱而不为灾者何也?
高选农官,务尽劝课,人治周田百亩,亦不假牛力,力田者受旌显之赏,惰农者有不齿之罚。
又量事置官,量官置人,使官必称须,人不虚位,度岁人多少,裁而禄之。
供百僚之外,藏之太仓,三年之耕,馀一年之
以斯而积,公用于何不足?
水旱其如百姓何!
虽务农之令屡发,二千石令长,莫有志勤在公,锐尽地利者。
汉祖知其如此,以垦田不实,征杀二千石以十数,是以明章之世,号次升平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
先王以神武圣略,保全一方,威以殄奸,德以怀远,故九州之人,寒表殊类,襁负万里,若赤子之归慈父,流人之多于旧土,十倍有馀,人殷地狭,故无田者十有三四焉。
殿下以英圣之资,克广先业,南摧强赵,东灭句骊,开境三千,户增十万,继武阐广之功,有高西伯。
宜省罢诸苑,以业流人。
人至而无资产者,赐之以牧牛。
人既殿下之人,牛岂失乎!
善藏者藏于百姓,若斯而已矣。
迩者深副乐士之望,中国之人,皆将过来餮奉迎,石虎谁与居乎!
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
臣犹曰非明王之道,而况增乎!
且水旱之厄,尧汤所不免,王者宜浚治沟浍,循郑白、西门、史起溉灌之法,旱则决沟为雨,水则入于沟渎,上无《云汉》之忧,下无昏垫之患。
句骊、百济、及宇文段部之人,皆兵势所徙,非如中国慕义而至,咸有思归之心。
今户垂十万,狭凑都城,恐方将为国家深患,宜分其兄弟宗属,徙于西境诸城,抚之以恩,检之以法,使不得散在居人,知国之虚实。
今中原未平,资畜宜广,官司猥多,游食不少,一夫不耕,岁受其饥。
必取于耕者而食之,一人食一人之力,游食数万,损亦如之,安可以家给人足,治致升平,殿下降览古今之事多矣,政之巨患,莫甚于斯。
其有经略出世,才称时求者,自可随须,置之列位。
非此已往,其耕而食蚕而衣,亦天之道也。
殿下圣性宽明,思言若渴,故人尽刍荛,有犯无隐。
前者参军王宪大夫刘明并竭忠献款,以贡至言,虽颇有逆鳞,意在无责。
主者奏以妖言犯上,致之于法,殿下慈弘包纳,恕其大辟,犹削黜禁锢,不齿于朝。
其言是也,殿下固宜纳之,如其非也,宜亮其狂狷。
罪谏臣而求直言,亦犹北行诣越,岂有得邪!
右长史宋该等,阿媚苟容,轻劾谏士,己无骨鲠,嫉人之有,掩蔽耳目,不忠之甚。
四业者,国之所资,教学者,有国盛事。
习战务农,尤其本也。
百工商贾,犹其末耳。
宜量军国所须,置其员数,已外归之于农,教之战法,学者三年无成,亦宜归之于农,不可徒充大员,以塞聪炜之路。
臣之所言当也,愿速施行,非也,登加罪戮,使天下知朝廷从善如流,罚恶不掩。
王宪刘明,忠臣也,愿寡忤鳞之愆,收其药石之效(《晋书·载纪·慕容皝传》,又《十六国春秋》二十五。)
野王县孔子 其一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六
仲尼伤道不行,欲北从赵鞅,闻杀鸣铎,遂旋车而反。
及其后也,晋人思之,于太行岭南为之立庙,盖往时回辕处也(《水经·沁水注》。魏太和元年,孔灵度等以旧宇毁落,上求修复。野王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表闻,立碑于庙。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刘灵龟以宣尼大圣,非碑颂所称,宜立记焉。)
吐蕃赞普736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皇帝问吐蕃赞普
比亦觉彼事势有异。
略加防备。
仍未益兵。
今得安西表来。
莽布支率众巳到。
今见侵轶军镇。
并践暴屯苗。
先知彼有异谋。
犹未自将至此者。
且莽布支西出。
朕先知之。
前令问其行由。
得报自缘别事。
今乃为贼。
负心如何。
安西诸军。
去此万里。
仓卒遇敌。
何暇奏裁。
既彼交侵。
必应拒斗。
倘有伤损。
可无相尤。
军城镇守之人。
不可刺手就死。
事由彼起。
深所咨嗟。
且累代旧亲。
复新有盟约。
彼既欺负天地。
违犯鬼神。
如此用心。
更知何道。
一往边头所备。
只缘虑有非常。
今果如言。
防乃不错。
突骑施异方禽兽。
不可以大道论之。
赞普与其越境相亲。
只虑野心难得。
但试相结。
久后如何。
于朕巳然。
义则合绝。
但为誓约在近。
亲好又深。
彼虽背恩。
岂我尤效。
先令奔问。
欲尽旧情。
必定为恶。
别为之所。
一昨遣内常侍刘思贤送公主封物。
并每年国信物。
见已临路。
适会表来。
思贤此行。
量其在道迟缓。
今故令刘思贤判官刘明子先行。
具宣往意。
秋冷。
赞普公主平章事首领百姓并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 唐 · 颜真卿
四言诗 押阳韵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
先生姓李氏。讳含光广陵江都人本姓宏。以孝敬皇帝改焉。二十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晋陵。遂为郡人。高祖文嶷。陈桂阳王侍郎。曾祖荣。皇朝雷州司马。祖师龛。隐居以求其志。徙于江都。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彭聃之道。与天台司马练师子微为方外之交。尤以笃慎著于州里。考行议谥。曰正隐先生。母琅琊王氏。贤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晬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羁丱好静处。诵习坟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初。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深趣。执丧过哀。口不尝甘旨之味。食惟穬麦而已。封植膳羞。皆出其手。号毁骨立。亲族莫不伤之。开元十七年。从司马练师于王屋山。传受大法。灵文金记。一览无遗。综核古今。该明奥旨。元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诏先生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岁馀。请居茅山纂修经法。频徵。皆谢病不出。天宝四载冬。乃命中官赍玺书徵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咨禀。必先斋沐。他日。请传道法。先生辞以足疾。不任科仪者数焉。元宗知不可强而止。先生尝以山灵迹。剪焉将坠。真经秘箓。亦多散落。请归修葺。乃特诏于杨许旧居紫阳以宅之。仍赐绢二百匹。法衣两副。香炉一具。御制诗及序以饯之。又禁于山侧采捕鱼猎。食荤血者。不得辄入。公私祈祷。咸绝牲牢。先生以六载秋到山。是岁诏书三至。渥泽频繁。晖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许长史杨君陶隐居自写经法。历代传宝。时遭丧乱。散逸无遗。先生捧诏搜求。悉备其迹。而进上之。先时元宗将求大法。请先生为师。先生竟执谦冲。辞疾而退。洎七载春。元宗又欲受三洞真经。其年春三月中官赍玺书云。其月十八日。尅受经诰。是日。于大同殿洁修其事。遂遥礼先生为元师。并赐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因以元靖先生之嘉号焉。仍诏刻石于华阳洞宫以志之。是岁夏五月。隐居先生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茎。散生于松石之间。诏俾先生中官启告灵仙。缄封表进。。又诏以紫阳观侧近二百户太平崇元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徵先生。既自请居道观以养疾。九载春。辞归旧山。其年夏六月。前生灵芝之所。又产三百馀茎。煌煌秀异。人所莫睹。先生又图而奏之。是岁冬。又徵先生。于紫阳别院馆之。十载秋先生又恳辞告老。御制序诗以饯之。十有一载先生奉诏。与门人韦景昭等。于紫阳之东郁冈山。别建斋院。立心诚肃。是夜仙坛林间。遍生甘露。因以上闻。特诏嘉异。初隐居先生以三洞真法传升元先生。升元付体元先生。体元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于隐居。凡五叶矣。皆总袭妙门大正真法。所以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矣。于戏。是非可齐也。我物均焉。生死可忘也。觉梦同焉。如此者。何域心于变化之际哉。先生以大历已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山紫阳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门人赴丧而至者凡数千人。号奉冠舄。迁窆于雷平山之西陲。遗命以棺竹杖木几水瓶香奁香炉置于藏内。门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俭德。先生识思真淳。业行高古。道穷情性之本。学冠天人之际。所以优游句曲。郁为王者之师。出入明庭。特宠肩舆之贵。是知顺风而问。昔称于黄帝。望山而请。今见于元宗矣。又博览偫言。长于著撰。尝以本草之书。精明药物。事关性命。难用因循。著音义两卷。又以老庄周易。为洁净之书。著学记义略各三篇。内学记二篇。以续仙家之遗事。皆名实无违。词旨该博。初先生幼年。颇工篆籀。而隶书尤妙。客或赏之云。贤于其父。因投笔不书。元宗诏山人王旼。强请先生楷书上经一十三纸。以备杨许之阙。先生能于阴阳术数之道。而不以艺业为能。极于转鍊服食之事。而不以寿养为极。但冥怀素朴。妙味元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尽于此。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钦承至德。结慕元微。遂专使致书于茅山。以抒诚恳。先生特令韦鍊师景昭复书于真卿。恩眷绸缪。足励超然之志。然宗师可仰。望紫府而非遥。王事不遑。寄白云而攸远。洎大历六年真卿罢刺临川。旋舟建业。将宅心小岭。长庇高踪。而转刺吴兴。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瞻望林峦。永负借山之记。而景昭洎郭闳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铭金石。乃邀道士刘明素来托斯文。真卿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遗名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敢强名于巷党。曷足辨于鸿蒙。其词曰。
抱一混茫,人之纪纲。
先生以之,气王神强。
乃启元旨,元门以彰。
乃为帝师,帝道惟康。
甘露呈瑞,灵芝效祥。
上士云感,高风载扬。
鹤返仙庙,云辞帝乡
退归而老,妙识行藏。
德本无累,道心有常。
实曰形解,孰云坐忘。
伐石表墓,勒铭传芳。
谷变陵迁,厥迹弥光。
刘明德墓志铭末附歌 唐 · 佚名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哀哉哲人,于何是美。
言满山川,名扬闾□(疑为「里」字)
上敬而恭,下问不耻。
直而能谦,和而有礼。
奈何龙剑,俱沉逝水。
风树萧萧,荒坟累累。
曾闵攀号,哀情摧毁。
中外痛咽兮苦深,肠断绝兮不能已已(见《山右石刻丛编》卷八《唐故校尉左武卫泾州四门府折冲都尉员外置同正员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刘府君墓志铭》。刘明德字节望,长庆二年卒。)
九日维扬刘明(刘字冲光,淮南故人也。丙子江夏赋)1096年9月9日 北宋 · 贺铸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扬舲瓜步背瓜洲,底处孤亭是玉钩。
蜡烛有心啼别夜,布帆无恙南州
黄华嘉节与(自注:去声。)何事,白发故人分取愁。
赖有沧江知客恨,长年西北望京流(自注:江至鄂渚即西北流。)
□□济州任城县晋阳柏山村三教堂庆历七年十一月 宋 · 句尧夫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
□□大教,鼎峙分焉,贯统纲常,一天下之至化,草偃群类,何莫由斯。
在昔两仪肇分,生物蕃夥;
三皇世及,风政朴略,用能治致清净而民俗醇醲。
中古以降,其流散殊,情伪萌生,嗜欲波荡,渐滋彰□,□□□□,□于品物,繇是有帝出混元之符会焉。
属衰周浇季之时,振上世冲和之典,抗一圣之高躅,著二篇之灵诰,还淳反素,执一应万。
人到于今崇之,则无为之化溥洽。
盖道教之开先,有如此者。
大断自□□,以仁率下;
迄于三代,惟德服民。
用能地际华戎而域跻富寿
叔世而下,王纲不竞,君臣、父子,人伦之序乖;
礼乐、刑政,邦治之辙乱。
于是有天生夫子之期运焉。
当列国纷扰之间,拯横□沦□之弊,祖还尧舜,典章文武,□作六经,发挥五常。
人到于今赉之,而有生之理咸遂。
盖儒教之立极,有如此者。
至乃化百亿之身,宁殊凡圣;
王三千之界,岂限人天。
用能大庇阎浮,光昭震旦。
洎常星匿彩,苦□扬法,五□干戈,历戟甲于秦末;
四生舟楫,乘利涉于汉兴
由是有神交大觉之应感焉。
丁金仙协梦之辰,展白马腾精之会,寔不思议功德,为一大事因缘。
始译其《四十二章》,终演其五千馀轴。
人到于今来之,□生善之勋□集。
盖佛教之扶世,有如此者。
斯实三圣兼济万有,殊涂同归之极致焉。
徒以蚩蚩庶民,□好相反;
扰扰百姓,日用何知。
辩是与非,譬盲者之扪象;
皆真向伪,犹叶公之好龙。
□□深研,□昆□□,舒之则导化源于四海,卷之则殖德本于一身。
是谓达人,雅称尽善。
今国家庆绵真系,冠四大于域中,所以恢太上之宝基也;
道盛人文,敷五典于寓内,所以建□中之鸿业也;
化流沙界,阐至乘于世间,所以辟能仁之妙门也。
巍巍焉,荡荡焉,□充所谓确乎不拔、垂之无穷者矣。
夫善道有统,洪化惟神。
金在镕而泥在钩,圣作物睹;
君为心而民为体,上行□□。
□而□学,遂风移而俗易。
彭城如璧,此乡之吉人。
数亩先畴,勤劳于稼穑;
经素业抱,耿洁于丘园。
与人父语近于慈,与人子言依于孝。
昆弟无间,乡曲□□。
自谓耕食凿饮,歌时乐□,其为多得,独兼三乐。
褒衣博带,研经味道,列《诗》、《书》而弦诵,聚童冠而舞雩,此儒者之乐一也。
少思寡欲,和光同尘,养冲气而保身,韫虚心而□□,此道家之乐二也。
有相非相,在家出家,悟梦□之人生,归真如之佛性,此释氏之乐三也。
何须荣启,始号先生
岂止孟轲,独为君子?
抑又谓庙貌之设,神灵所存,茍缔构之未崇,在□何仰。
乃吁里社,同备缗资,命工度材,卜地筑室。
审曲面势,在山之阳;
上栋下宇,从古之制。
代□以耳,取其坚久,不施乎缥碧;
环堵为墙,务其严肃,不被以朱紫。
凡起堂三间,前有轩,后有□,致奠献行绕之所;
塑像二尊,左有侍,右有从,体燕居演说之会。
其像皆南向以坐,盖取相见乎离也;
其位无高下之次,盖本咸至乎圣也。
东则混元睟众帝之威容,西则文宣穆先王之体貌。
释迦示大雄之相好,月面与河目交映,白毫将紫气相运。
运化所均,协一气之生物;
推变而会,等三仪之同科。
睹之者洁如在之诚,闻之者企与□之愿。
仍于屋壁,加之绘事。
三清□之,□□□然可观,附之以二十四化,此殊庭之列仙也。
四科□□,十哲有仪可象,次之以七十二贤,此阙里之群英也。
十大弟子,八部龙神,寂如□听,俨若护持,此灵山之法从也。
亦异也!
自卫返鲁,缝掖章甫者盈于数仞之门;
白日升天,星冠霞帔者集于众妙之境;
超凡入圣,驯龙扰象者会于五印之国。
睹相生善,则焕乎其威仪;
有益于人,则昭□□□□。
刘氏之子举一事于乡里,会三教之宗元,无党无偏,尽善尽美。
与尧夫好丹丱素,论甘忌辛,予楯糺纷,凿枘锄铻,较其好古,未可同年。
时庆历七年岁次丁亥十一月一日辛未朔、十四日甲申,修塑三教都维那首刘如璧
副维那刘明建。
青石匠人邵吉。
侄韩晟。
西天中印土摩褐陀国那陀寺内殿赐紫二梵僧护吉祥、戒吉祥。
当州众等寺观音院主修塔功德主僧法真
当县卧佛院僧□
中邢山修塔讲经传戒沙门绍昱。
按:乡贡进士句尧夫撰、兖州龙兴寺讲经沙门重□书。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各地一一五三。
刘秀才明仲当赴礼部试从县令毛某乞诗聊作一首 北宋 · 毛滂
 押先韵
君不见广文博士郑虔,才名四十寒无毡。
又不见汉阳计吏赵明叔,文章不如一囊钱
胸中道腴五味足,外虽枯槁中芳鲜。
不妨止有书一束,索米未肯侏儒贤。
平生固用笔耕尔,行发墨颖收丰年。
会当少见会稽绶,勿嗟已卖琅琊田。